網頁

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中左答客問】中國2014年泡沫經濟崩潰?



讀者來信,他引用了兩篇文章,分別是《從數據看中國超級泡沫的破滅》以及《中國金融的大雪崩就要開始》,詢問本站的看法。這是個大哉問,首先我想針對這兩篇文章,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然後再針對中國 2014 是否會面臨金融危機提出一些看法。


從數據看中國超級泡沫的破滅》這篇文章的前半段指出人民幣的貨幣數量不斷增加,而該篇文認為人民幣增加的主要來源,就來自於中國人民銀行外匯存底的增加,外匯存底的增加則來自於出口的順差。

讀者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咦?央行不是想印鈔就印鈔嗎?為什麼印人民幣這件事跟出口順差和外匯存底有關?

就「行為」上來看,央行的確是想印鈔就印鈔,但我們要探究的是,央行印鈔票的「動機」,這個動機就會跟出口順差與外匯存底相關。

首先要先說明一對財經會計常用的名詞:資產與負債。白話來說,資產就是一種對於購買力的請求權。擁有負債則代表必須滿足對方實現購買力請求權的義務。以「銀行存款」來說,錢可以讓我們買東西,當我們把錢存入銀行時,錢實際上被銀行拿去用了,我們得到的是一種權利,一種隨時可以向銀行請求提領本金跟利息的權利。對銀行來說,存款代表的是他們要隨時滿足大眾對於存款帳戶的請求權,所以存款是銀行的負債,另一面則是存戶的資產。

簡單財經守則:某甲的資產就會是某乙的負債

我們來看貨幣本身好了。在財經界中,通貨(Currency)、貨幣(Money)、資本(Capital)、資金(Fund)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然而這些卻是大家時常混用的名詞,在這邊,我們指涉的「貨幣」即是「購買力」,是貨幣銀行學所定義的貨幣。

貨幣是一種資產這大概沒有疑義,那麼根據簡單財經守則:某甲的資產就會是某乙的負債,貨幣會是誰的負債?換句話說,誰有這個義務,滿足貨幣持有者對於購買力的請求權?

你拿百元鈔票買東西,為何會被商家接受?首先鈔票就是一張紙,本身的價值根本不到百元,如果沒有人承擔這個最終支付義務,根本沒有人會接受你那一張實際價值遠低於百元的「紙」來換取價值百元的商品。



巴西的中央銀行。


承擔這個義務的就是獨占發行通貨權力的中央銀行以及整個銀行體系。

貨幣是央行的負債。(嚴格來說,只有基礎貨幣才是央行的負債。因為貨幣的總量有一個從基礎貨幣越滾越大的貨幣創造過程

舖陳許久,終於可以帶出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了:




這張表的原則就是兩邊的總數要相等,所以英文稱為Balance Sheet。通貨淨額+準備金就是基礎貨幣,或稱貨幣基數,由貨幣基數為基礎,經過銀行體系的貨幣創造,最後得出整個經濟體的貨幣數量。

所以當外匯存底(或稱外匯儲備)增加時,央行的資產增加,因此要不就是央行的另一項資產減少等額的量,要不就是央行的負債增加等額的量,兩邊才會平衡。

《從數據看中國超級泡沫的破滅》、《中國金融的大雪崩就要開始》這篇文章說的「中國印鈔以美元為錨」指的就是當資產項的外匯存底增加時,相對應中國人民銀行的負債項之一:基礎貨幣就會以當時的匯率換算後等額增加,經過貨幣的創造過程,使流通在外的人民幣變多。

至於其中提到的「中國出口數據造假是央行故意為之的事,目的是以美元為錨來進行印鈔」,中國出口數據是否造假,只有中國政府自己知道,我無從評論,但如果是指為了「以美元為錨來進行印鈔」來捏造數據,這邏輯本身不通。

因為即使不浮報出口數據讓外匯存底的帳面增加,央行也可以透過直接買下政府公債的方式印鈔不需要為了印鈔浮報出口數據。即使有浮報出口數據,那麼可能是其他的原因,而不會是為了印鈔。

隨後《從數據看中國超級泡沫的破滅》提到:

「所有金融風暴的產生源頭就在這裡,因為這種模式2014 年將會發生裂變,將使中國央行的印鈔完全無用。」

其實這句相當跳躍,寫的有點不知所云,我的詮釋是:所謂的「源頭」就是指過多的人民幣流通在外,「這種模式」指的是因外匯存底增加,央行釋出等值的人民幣。「裂變」是文學的修辭,「印鈔完全無用」的意思更是讓人充滿問號…

如果說2014年因為美國QE退場,熱錢從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撤退,的確會使流入中國的美元減少,但並不代表中國就會成為美元的淨流出國並不代表中國的外匯存底會開始減少。因為熱錢只是算在國際收支中的金融帳中國在經常帳還是出超的,還是有大量美元從經常帳流入

再來該文提到中國人民幣存款餘額減少,外幣存款增加。然後其結論是:

「周彥武先生的錯誤是認為貨幣不會消失,實際上這些資金都是被央行徹底註銷,也就是徹底消失。知道為什麼日本泡沫破滅後一直衰退20 年吧。這就是泡沫的危害。」

首先,貨幣和資金混用,我個人不鼓勵這樣的寫法,指的是貨幣,就一路用到尾,無須扯出其他名詞製造混淆。貨幣只有流通在外和被央行收回兩種去處,並不是像股票一樣,被公司以庫藏股買回後可選擇註銷,且實際上,央行收回的貨幣不會「徹底註銷」,只會妥善保存,下次要增加貨幣數量時再拿出來用,如果要「註銷」的話,我想也是因為鈔票受潮破損太嚴重了,才要註銷吧。

然後直接跳到「泡沫的危害」?太跳躍了,不是在探討人民幣存款減少,外幣存款增加的原因嗎?要跳到資產價格泡沫的結論,是否應該再多論證?資產價格泡沫只看一個指標是不夠的。

再來看看《中國金融的大雪崩就要開始》。人民幣目前仍是不可兌換貨幣,舉離岸市場為例我認為代表性也不太夠。所謂「中國央行會打光子彈」的論證也不夠嚴謹。以下這段文字:

「很多人以為中國有3.4 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央行可以動用,這是讓人笑掉大牙的事,中國的外匯儲備本質上是中國政府和企業對美國的負債,在經濟繁榮那個時期因為人民幣持續升值,是很多人覺得外匯儲備是中國人民創造的財富,實際不然,在美元升值的周期,人民幣只要下跌,外匯儲備就會露出破綻,最後並不是中國還有3.4 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而是這些外匯儲備會消耗完畢,中國還會欠下巨額外債」

大錯特錯,外匯儲備始終是央行的資產,雖然以民間的角度來看,外匯儲備不一定愈多愈好,端視外匯儲備對央行匯率政策的戰略性價值而定,但是資產就是資產。外匯儲備被說為對美國的負債實在是令人無言。即使是美元升值的周期,央行資產負債表由於匯率的換算,會出現不平衡,因此在損益表中會有產生一項匯兌損失,使以人民幣計價的外匯儲備的金額下降,來達成平衡,那純粹是會計上的損益計算,是未實現之損益。所謂「漏出破綻」,不過是以人民幣計價的外匯儲備金額下修,但以美金計價的外匯儲備金額是不變的外匯儲備也不會因為進入美元升值週期就消耗完畢,中國還會欠下巨額外債的「神預測」更是不知所云

什麼時候中國會開始消耗外匯儲備呢?前提一:中國國際收支轉為逆差;前提二:中國不願人民幣貶值。國際收支可分為經常帳、資本及金融帳兩塊,即使熱錢自中國撤退,那是資本及金融帳的事,對經常帳來說,中國仍有大量美元流入,只因為熱錢撤退就讓中國國際收支順差轉逆差,進而開始消耗外匯儲備,是不可能的。



除非中國經常帳順差持續縮小到一個程度,甚至轉逆差,加上熱錢大幅撤離中國,才有可能出現國際收支逆差。這表示中國經濟不僅從出口導向轉為內需導向,而且投資環境相對全球環境還差到一個地步使熱錢持續撤出,中國又不願人民幣貶值,這麼多因素作用下才會發生。

這都不是一個美元升值週期內會發生的事情

至於中國2014年會不會發生資產價格泡沫引發的金融危機呢?中國現在的房地產價格的確遠離了基本面,但金融危機的定義在於:全部或大部分的金融指標在短時間內大幅惡化,金融體系的體質與功能弱化,最後影響到實體經濟,造成長時間的經濟衰退

關鍵在於「全部或大部分」、「短時間內」、「大幅惡化」。這三個要素都要成立。要避免金融危機,就是要針對這三個點各個擊破!

重點在於危機的意識

另一個簡單財經守則:金融風暴的發生,服從莫非定律

「大眾」愈覺得金融風暴會發生、不久的將來即將發生,那麼金融危機就愈不會發生。「大眾」愈沒有警覺可能會有金融風暴,對於狂漲的資產價格沒有「居高思危」,金融危機就就愈有可能發生。

當年的日本泡沫經濟前夕,2008年的金融海嘯前夕,大眾的主流看法完全看不到任何危機意識,所以危機就發生了。如果讀者們發現在中國互聯網上,關於中國2014資產價格泡沫、金融風暴等預測不斷被轉載時,那麼不管是政府、央行、銀行體系、投資客、民眾等都會開始有所警愓,並且開始防範。


也就是說,一旦「末日學說」成為顯學,對於中國經濟崩潰的預測,這個預言存在的同時,就在阻止它自己成為事實。前提是這樣的危機意識持續存在,政府也採取了正確的作為,在這樣的假設下,我認為中國遠離基本面的房價有機會以時間換取空間,以長達數年下修的方式,逐漸回到合理價格。以中國用語來說,就叫做「軟著陸」吧。請中國政府認真當一回事看待吧!

封面圖片作者:Daniela Hartmann, 創用CC授權。


透過FB專頁訂閱本站文章:追蹤《中間偏左經濟學》專頁
透過Google+訂閱本站文章:把作者 +陳亮言 加入社交圈
透過RSS訂閱本站文章:複製以下網址至您的RSS閱讀器
http://centre-left-economics.blogspot.tw//feeds/posts/default
對財經時事有問題嗎?寫信給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