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9月9日,金融時報刊登了一則由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署名的文章:《中國將繼續持續發展之路》,文中傳達了習李體制下的經濟治理思維,與國內政客只會編口號、畫大餅,毫無政策綱領、內容的選舉式文宣相比,這篇文章不僅闡述了明確的經濟政策目標、達到政策目標的途徑、甚至具體到相關的行政措施都有說明,可說是做為一個執政者,在對外傳達政府經濟政策思維時的一個典範。根據維基百科所述,李克強是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北京大學法律系學生,在北大上學期間,曾任北大學生會主席,畢業後在職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看得出是個懂經濟的人。對比台灣行政院長江宜樺「隱性加薪論」的通篇胡扯,所有台灣的政客都應該深自檢討,在經濟政策上,自己是多麼的言之無物。以下本站將引用李克強的全文,並在段落間加上《中左》的註解與導讀。
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5年後的今天,在世界經濟增長緩慢的恢復過程中,新的挑戰出現在各國面前。本週即將在中國大連舉行的夏季達沃斯論壇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人們期待從這裡獲得中國政府的信號,感受正處於轉型關鍵階段的中國經濟的力量。
有觀察人士問,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趨勢是否會最終導致大幅下滑,甚至「硬著陸」?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是否會因各種複雜的社會難題而脫軌?我的回答是:中國將保持經濟長期健康發展,中國將繼續走改革開放之路。
中國新一屆政府今年3月上任伊始,就明確提出把持續發展經濟、不斷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正作為施政目標。中國已經不可能沿襲高消耗、高投入的老舊模式,而是必須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
深化改革仍是持久動力。我們已經並將進一步通過簡政放權,推進結構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市場能做的交給市場,社會能辦的分給社會,政府該管的管好。
我們將繼續推進行政管理、財稅、金融、價格等改革。今年夏季達沃斯論壇的主題是「創新」,我理解,這指的不僅是技術創新,更重要的是制度創新,堅持改革就是創新。
首先點出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社會公正的三大目標,對國內政客來說,可能就到此結束了,但李進一步提出如何做到:「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如何「穩增長」,「調結構」是也。如何「調結構」?「促改革」是也。如何改革?「市場能做的交給市場,社會能辦的分給社會,政府該管的管好」,即是「簡政放權」,降低國營事業在經濟體的比重,借重市場機能提昇經濟效率。改革哪些?行政、金融、價格。最後點出政府制度的創新進步對經濟體之重要性不下於技術創新。
加快開放是助推器。我們將繼續支援WTO多哈回合談判進程,推動與相關國家簽署雙邊自貿協議,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不斷改善外商投資的公平和法制環境。我們將積極探索擴大開放的新辦法,在上海設立自貿區實驗區就是一個重要的嘗試。
為什麼加快開放會是助推器呢?開放為什麼能對經濟成長帶來助推力呢?所謂生產,即是將原物料結合資本(經濟學的「資本」以機器設備廠房的型式存在)、勞動力,最後產出成品或半成品、零組件(在經濟學被稱為財貨)的過程。而能在國際間流動的也就是資本、勞動力、貨品(含半成品)三者。
另外要順帶一提的是所謂「熱錢」。熱錢其實指的是匯進台灣的國際資金,這些資金可能拿去購買台灣本地的機器設備廠房(實體資本)也可能拿去購買台灣金融市場的商品,例如股票。購買機器設備廠房的國際資金,所謂落地生根,這些資金會被計入FDI(外人直接投資),外資有了機器設備廠房後,就會聘用所需的勞動力,因此有提振本地就業的效果。但是國際資金拿去買股票等金融資產的話,脫手容易,短進短出,也沒有提振本地就業的效果,因此被視為投機性資金,就被稱為熱錢。
央行有統計外資匯入,所謂的「外資」即包含了所有匯入台灣的國際資金,而台灣近年來FDI的增長低迷,因此近年來外資匯入絕大部分都是炒股炒匯的熱錢。
而李克強所指的「加快開放」,指的是貨品與服務的開放。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是資本的開放,更精確的說是外人直接投資(FDI)的開放。中國的開放是有層次的,首先開放外人直接投資,台商、韓商與歐美其他國家的廠商紛紛在中國設廠,引進了資本和生產技術,使得中國在製造業突飛猛進,外商製造技術在中國本地擴散後,使本地廠商競爭力也得到上升。
![]() |
外資在中國設工廠,透過中國本地廠商的模仿與學習,也把生產技術擴散到中國本地 |
一直要到中國本地廠商有足夠競爭力後,中國政府才開始加快貨品與服務的開放,這告訴我們一件事:開放是有層次的,先引入外人直接投資(FDI)帶動產業升級,之後再開放貨品與服務的競爭,進一步刺激本地廠商,由於本地廠商有足夠的競爭力,適度刺激下不會導致本地廠商大規模滅絕。試想,如果沒有經過先引進外資FDI帶動產業升級,貿然開放貨品與服務,撤除關稅保護,中國未升級的本地廠商不就如同赤手空拳迎戰船堅砲利的外商?因此貿然開放不一定對經濟好,而是配合本地廠商的技術進步歷程有節奏、有策略、有計畫的開放,才是開放策略的成功之道。
擴大內需是主攻方向。中國的一大優勢是擁有追求美好生活並且願意為之辛勤工作的13億人民,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我們要努力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包括促進資訊產業發展,例如擴展寬頻和4G牌照等。
擴大內需的要件在於國民所得水準的提高,以及可預期的薪資成長率。《中左》認為,可預期的薪資成長率會是擴大內需的一大關鍵,唯有薪資成長率被民眾所預期時,民眾才會勇於在現時消費,而非壓抑消費欲望轉而儲蓄以未雨綢繆。另外退休金制度、長期照護、健保等制度若做得好,也能讓民眾可不用儲蓄大筆養老金,減少壓抑當期的消費。
但李克強在此卻以「促進資訊產業發展」做為擴大內需的方針,不論擴展寬頻覆蓋率,或是4G牌照等,都是屬於基礎建設範疇,資訊的快速、即時流通的確有助於買賣雙方交易成本的降低,但要說擴大內需,我想關係上沒有那麼直接。
在關注消費的同時,我們也要保持合理的投資力度,重點是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中西部鐵路項目和市政設施建設等。
城鎮化為長期擴大內需提供巨大潛力。未來十多年,中國將有上億人口融入城市,這是極為複雜的經濟和社會變化過程,需要新的協同發展政策。雖然有許多困難,但這將成為我們縮小城鄉差距的必由之路。
服務業是新支撐點。作為最大的就業容納器,服務業為經濟轉型緩解壓力。政府將大力改進公共服務。今年我們對眾多小微企業其中大部分是服務業暫免徵收增值稅和營業稅。
先前在服務業經濟學中有提到,隨著技術進步,人們可以用更少的投入創造更多的產出,代價則是有愈來愈多的勞動力被機器取代,這些由製造業釋出的勞動力,將被服務業所吸收,這也是中國產業升級下必然要面對的結果。而李克強也提出相對應的政策:對小型服務業業者減稅。
中國政府明確了經濟運行合理區間的「上限」和「下限」,防止過度波動。明確「下限」是要穩增長、保就業,GDP從以前的兩位數增長到2011年的9.3%和2012年的7.7%,再平穩過渡到今年的7.5%左右,既是經濟規律的趨勢,也是主動調控的結果。明確「上限」是要防通脹,今年CPI漲幅3.5%左右。使經濟運行保持在這一合理區間,切實防範金融風險,可以給市場和社會一個穩定的預期。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上半年GDP同比增長7.6%;5%的調查失業率和2.4%的通脹率,均處於合理、可控範圍。
世界經濟仍然存在不確定因素。對一些發達國家推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預期導致大量資金回流發達市場,觸發亞洲地區多國股市、匯市大幅波動,甚至有觀察人士擔心亞洲金融動盪重演。我認為,亞洲各國從過去的經歷中汲取了教訓,大大提高了抵禦風險的能力,匯率形成機制更加靈活,外匯儲備水準普遍提高,有關貨幣互換的清邁倡議多邊化和各種雙邊金融安排為應對複雜局面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中國對此有信心。
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有自己的諸多工作和挑戰,隨著中國國力上升,將在國際事務中承擔更多的、與自身條件相符的責任和義務,與各國一道,共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我期待著,世界經濟終將柳暗花明,再度繁榮。中國經濟的升級版也將為世界經濟提供新的動力。
中國持續進行貨品與服務的開放政策,首當其衝的就是兩岸ECFA中的服貿協議。本站認為,服貿協議的簽訂與其說擔心中資要大規模來台,使本地廠商群起滅絕,更該留心的是我國服務業的人才、資金、創意是否因此大量外移中國。因為服務業的中資來台,是屬於中國的服務業出口,然而,中國政府發展服務業的目標是擴大內需,吸納我國資金、人才、創意,重現20多年前改革開放時,台廠在大陸投資帶動中國製造業升級帶來的巨大效益才是中國的首要目標。中國本地的業者學習力非常高,又有中國政府各種行政手段的護航,台灣採取這種型式的服務業出口,是否會以弱化台灣本地服務業體質為代價,以換取在陸台商的潛在利潤?而且服務業登陸對於提振本地就業的幫助也有限,這樣的經濟策略是否正確,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透過FB專頁訂閱本站文章:追蹤《中間偏左經濟學》專頁
透過Google+訂閱本站文章:把作者 +陳亮言 加入社交圈
透過RSS訂閱本站文章:複製以下網址至您的RSS閱讀器
http://centre-left-economics.blogspot.tw//feeds/posts/default
對財經時事有問題嗎?寫信給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