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中左答客問】陸資來台能提昇台灣薪資水準嗎?



多人對於服貿協議的簽訂,抱持著樂觀其成的態度。他們認為自由貿易也許有部分人受害,但整體而言,雙方的經濟福利是提高的,貿易對雙方來說是互利的。這個結論呢,來自於李嘉圖所提出的比較利益理論,你如果去深究該理論背後的假設,基本上已經不太能描述我們現在的國際貿易型態,比較利益理論是一個探討產業「間」貿易的經濟模型,而現在全球貿易型態中有一大部分是產業「內」貿易,我只能說,如果不看貿易型態,就直接套「自由貿易雙方互利」的結論,會不會太武斷了點啊?


簡單說,台灣和紐西蘭間的貿易協議會比較接近貿易雙方互利的型態,為什麼?基本上紐西蘭出口的東西,大部分是台灣生產不出來的(好啦,台灣有小規模酪農業,還是會受到衝擊),而台灣出口的東西,也是紐西蘭做不出來,而在未來也不會想要做的,這種貿易是產業「間」貿易,是紐西蘭酪農業和台灣資通電產業間的貿易。


Rural New Zealand
紐西蘭酪農業發達,背景那整排風力發電樂勝新竹啊…



再來,台灣和中國的貿易協議會是這種雙方互利的型態嗎?自從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之後,中國向歐美市場出口「完成品」,而台灣只剩中階製造,出口大陸還不會做的中階技術「半成品」或「零組件」到大陸去。基本上台灣以前能出口歐美的,蠻大一部分都被中國取代,而台灣現在出口中國的中階製造技術,中國也很想透過學習取代掉。兩岸貿易跟台紐貿易是完全不同的,沒潛在競爭關係的兩國自由貿易是互利,而有潛在競爭關係的兩國自由貿易就是開戰!

而此時談判者要選擇的就是何時開戰,要開幾條戰線(哪幾個產業要對決)


兵不厭詐


馬政府選擇先開啟服貿這條戰線,主要是評估台灣的服務業相對有競爭力,打得是拓展服務業出口的如意算盤。中共拼經濟的方針來自於一系列的「五年計畫」,關於服務業的方針在「十一.五」和「十二.五」計畫中都有出現,這次服貿協議也是為了達成這兩個五年計畫而談的。反觀台灣的服務業計畫,大餅一畫畫到2020年是怎樣?理論上你任期2任共8年,應該是兩次的四年經濟計畫吧?哀,不提了,提到台灣所謂的經濟計畫就只會讓我心情變差…

基本上中共「十一五」「十二五」合計十年的計畫,服務業都占了不小的篇章,這十年內,大陸想將出口導向的結構調成出口與內需並重,達到平衡。就擴大內需的部分,發展服務業是非常重要的,服務業如今占中國GDP的比重不到五成,而台灣服務業占GDP比重在2012年達到68.2%


來自聯合報

中國東部省份是變有錢了,但他們的服務業質和量都缺乏,因為像支援產業發展的金融業和電信業都是國營企業寡占,以往也都政策獨厚製造業,民間資金想在服務業創業可能連錢都借不到,土地也難以取得,可是人民確實有需要某些服務,例如養老院、幼稚園、交通運輸啦,民間投入不夠,只好都地方政府來辦,品質自然就…。因此引進外資和民間資金,撤除進入障礙,扶持本地業者,增加服務業的廣度與深度是中國想要的東西

前言寫太多了,回到主題,服貿簽定後,陸資會不會來台?陸資來台會不會讓台灣薪資水準上升脫離22K?陸資會不會以低成本優勢席捲,台灣中小企業倒光?

答:

《中左》的立場對任何經濟議題只關心兩個率,一是「平均實質薪資成長率」,二是「失業率」。前者是就業的質,後者是就業的量。陸資會不會來台,台資會不會赴陸,取決於經營環境的「推力」和「拉力」以及企業本身的國際擴張能力。陸資要來台,首先「資本」要夠厚,但中國目前資本雄厚的服務業前百強,大多數都是國家資本,像是銀行和電信之類的,目前他們想來也會被投審會擋掉,未來會不會逐步開放來木馬屠城就要靠你我監督了民間的服務業資本呢,還在發展中,《中左》預期他們會先餵飽大陸民眾,直到在大陸稱霸(可能會幹掉赴陸台商)之後,才會有餘力收復台灣。大部分的陸資短期不會來台,因為缺乏推力。短期可能會來台的陸資,一是帶有策略性目的,像是書店(才剛被投審會否決!)、印刷業這些出版業下游的產業。中資的廣告業也有可能會先來台佈局。二是針對那些專門進口中國貨進來批發的廠商,《中左》認為他們被中資取代的風險蠻大的。之前沒開放,中國的中藥商只能出口中藥到台灣,然後台灣批發商賺一筆,再分銷下去,現在中國的中藥商就直接進來做批發,多賺一筆不就好?也就是說中國相對台灣具有比較利益的產品如中藥材等,這些台灣無力生產須靠中國進口的產品所衍生的批發、零售服務業是有可能被中資取代的,因為他們只專注賣一類東西,而這一類東西幾乎都從中國進口


安徽省_毫州市_中藥材交易中心
安徽省毫州市的中藥材交易中心

陸資來台要讓台灣平均薪資水準脫離22K,那麼必須是種類廣泛,來的量也要足夠,對《中左》的立場來說,是樂觀其成,但要促使陸資大規模登台的因素,暫且不論中共政治因素,純就經濟角度來看,那代表中國服務業要發展成熟,而台灣同時也維持足夠水準的消費能力,一推一拉下,才可能實現。《中左》認為,台灣服務業薪資和規模無法提昇,並不在於資本不足,台灣民間有充足的資金,只是都投資在房地產,而是投資在房地產以外的產業,其「風險調整後報酬」(可以理解為投資上的C/P值啦)太低。為什麼投資服務業的績效會輸給房地產呢?因為台灣總體消費能力近幾年是不升反降的,當大部分的受薪階級的實質薪資不升反降,是要怎麼在服務業消費?台灣平均實質薪資若不改善,等大陸民間資金有能力登台,說不定也對台灣市場不屑一顧了…某陸資(設計對白):「我的全X德烤鴨你們台灣人吃得起嗎?」


全聚德烤鴨
若實質薪資不斷探底,全聚德之類的還會登台嗎…




至於陸資會不會以低成本優勢讓中小企業倒光?首先陸資目前無法引進中國勞工因為兩岸經貿目前還在「FTA」階段,並沒有走到勞工自由流動的「共同市場」(至於未來就…看各位選民的選擇了)。低成本優勢可能要來自於中國政府的政策補貼,有看過協議主文就知道雙方並沒有禁止政策補貼。《中左》認為策略性產業如印刷業、書店、銀行業、電信業比較有可能獲得中國政府的補貼。另外低成本優勢還可能來自於大型連鎖品牌商的規模經濟優勢,這點中國就在協議中就要求台資若是大型的連鎖業者必須要跟中方合資,反觀台灣則是沒有限制。要小心的是中國純民間資金,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連鎖業者,如果是國營,可能投審會就擋了,但純民間資金是可能放行的…

延伸閱讀:

你不可不知的服務業經濟學 (1)
你不可不知的服務業經濟學 (2)
你不可不知的服務業經濟學 (3)
你不可不知的服務業經濟學 (4) 完

本文封面及內文部分圖片取材自:兩岸簽服貿 有助台商布局陸GDP占比 服務業贏製造業



透過FB專頁訂閱本站文章:追蹤《中間偏左經濟學》專頁
透過Google+訂閱本站文章:把作者 +陳亮言 加入社交圈
透過RSS訂閱本站文章:複製以下網址至您的RSS閱讀器
http://centre-left-economics.blogspot.tw//feeds/posts/default
歡迎讀者來信至 chenliangyen.tw@gmail.com 詢問經濟議題

2 則留言:

  1. 不知道中左大會不會看到,想提出一個問題
    大陸和台灣的產業或許有重疊性
    但大陸有台灣缺乏的東西--市場

    經濟學告訴我們,只有產業結構落後的國家才能使用保護主義
    台灣是產業結構相對大陸先進的國家,對大陸進行保護主義
    或許可以減少大陸獲取台灣技術的渠道,但另一方面來說,台灣也喪失了在大陸市場的機會
    想要一方面保護卻要求別人開放,要對中國這種強國予取予求也只有在台灣認同統一的前提上,否則魚與熊掌是不可兼得的

    另一方面來說,保護主義並不能避免與競爭者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如果對手國在大陸市場獲取台灣的市場份額
    就更有機會在國際競爭上超越台灣

    說起來台灣對大陸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只能趁自己還有技術優勢的時候,盡可能在大陸市場上獲取更多利潤,回頭來改善台灣的產業結構
    而不應該是要對大陸行保護主義

    回覆刪除
  2. Caesars Rewards is coming to MGM, Foxwoods and
    Caesars Rewards is 계룡 출장안마 coming to 강릉 출장안마 MGM, Foxwoods 거제 출장마사지 and Foxwoods Casino. Caesars Rewards 평택 출장샵 is coming to MGM, Foxwoods and MGM. Caesars Rewards is coming to 영천 출장샵 MGM,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