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一回《閱讀服貿協議前 您不可不知的服務業經濟學 (2)》中,我們談到了創業者想要進入服務業的「進入障礙」會因行業性質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像運輸服務業中的空運業和海運等,以及電信服務業都有較高的進入障礙,但也有許多的服務業的行業是相當容易進入的,接下來我們持續探討服務業創業需要考慮的事項:市場需求以及服務業在經濟結構的角色。
服務業的市場需求
了解了市場的進入障礙之後,再來則是要思考您所提供的「服務」,其需求是從哪裡來的?
「服務」可能是一種獨立存在的無形商品,就像美髮與造型服務,顧客接受服務後變美變帥了;或是運輸服務,顧客接受服務後到了他想去的地方。這種獨立存在的服務,其需求來源是顧客渴望改變自身的狀態,不管是變帥變美變聰明變快樂,還是地點的改變。
![]() |
寮國的理髮服務業,注意看左下角有黑人牙膏?! |
「服務」也可能是伴隨著實體產品的購買而存在,這種情況下,「服務」就是實體產品的延伸。像是餐飲服務業,除了食物外,您可能還提供舒適的用餐環境與氣氛;像是製造業中的品牌廠(Acer)對所有賣出的電腦提供N年保固的服務。
![]() |
華碩的皇家俱樂部,負責維修與保固服務 |
「那哪一種比較適合我呢?」您不禁疑問。
獨立存在的服務只要抓住顧客的心,盡可能滿足顧客就好了,但是實體產品所延伸出來的服務,顧客得先有購買該實體產品的欲望,顧客不買高價手機,那麼手機包膜業者也無法生存了,包得再好也沒用。所以您要先鎖定您的客群,客群的消費力愈強、消費的次數愈頻繁,服務業的市場需求就愈大。如果一個經濟體的消費力是穩定成長的,那麼服務業的需求也會穩定成長,可以容納更多業者,也可能是既有業者提供更多服務,進而創造出更多工作機會。
服務業的擴張與經濟結構的轉變
「對了,為什麼服務業占GDP比重會那麼高呢?」您想到財經雜誌上的那段話。
其實服務業並不是一開始就占那麼高的比重。在古老的時代裡,人們為了活下去都很吃力的年代,農業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如果那時候有經濟學的話,研究主題大概就是如何提高糧食生產率來追上人口成長率吧!那時候也有製造業哦,不過那時人類沒有透過機器來製造的能力,所以是手工業的狀態。製造些容器啊、衣服啊、家具啊等等。除了糧食以外,其他的產品種類比現在少多了。當時也有服務業,主要就是產品的零售服務、醫療服務、食宿服務,規模跟現在相比很小。

後來發生了幾次農業革命,人們學會使用畜力、農具的改良、耕種技術的進步,在各式工具、水牛的輔助下,一塊田所需要的農人愈來愈少。這時有人發明了蒸氣機,人類發現除了人力、畜力外,可透過蒸氣的動力來推動,隨後電力的生成和儲存方式也被發明了,許多機器被發明出來。人們更發現使用人力配合機器來製造產品,生產效率更高,於是製造業的規模不斷成長,農業使用製造業製造的機器來耕田,農村的剩餘勞動力紛紛轉往製造業,例如中國大陸湧入城市的農民工。此時製造業的產值占GDP比重,以及製造業的就業人口都超過農業,比重是最高的。這個過程被稱為「工業化」。這時候的經濟學的顯學是研究如何善用機器和人力來達到最佳生產效率。
![]() |
機器被發明出來從事簡單但費力的工作 |
我們之前有提到,「服務」可以從任何一個實體產品延伸出來,而「工業化」時代中,製造業製造了大量的產品,從工廠到市集的過程,需要批發、零售、運輸、倉儲等現在我們稱為「流通服務業」的行業。電話、廣播、電視、電影的發明,也會創造出新型態的服務業,如電信服務業、廣電服務業、電影院等。在製造業高速成長的同時,也會帶動新型態服務業不斷出現。

工業革命讓人類製造的產品達到手工所無法生產出來的數量和品質,生產效率的提高,給人類帶來了兩項寶貴的東西:額外的時間和額外的購買力。人們開始有時間和購買力追求工作以外的休閒娛樂,這使得跟休閒娛樂有關的服務業數量開始成長,諸如醫療保健、觀光、教育服務業、娛樂服務業等蓬勃發展。

技術進步不斷推進工業革命,早期的工業技術是大量生產結構較簡單的產品,產品間同質性高。當時主要是讓機器去做簡單而費力的動作,再用大量人力來做精細而不費力的工作。隨著技術進步,機器能夠做的動作愈來愈精細,生產過程中被機器取代的人力也愈來愈多,隨著技術層次的不同,產品間的異質性也愈來愈高。製造業大量生產的結果,終於超過了消費者的物質需求,生產完成後滯銷的狀況陸續出現了,以往生產多少即賣掉多少的情況一去不復返,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增加產品差異性成為王道,廣告也開始出現了。
![]() |
以廣告與行銷刺激消費者購買的慾望愈來愈重要 |
此時生產、銷售、庫存量開始因消費者的需求變動了,廠商的生產思維從「衝高數量」變成「提高品質與差異化」,即從「量」到「質」的策略轉變。不再衝量,使得一般性的人力需求減少,出現專業性的人力需求。然而減少的勞力數量多,而增加的勞力數量少,此時出現了景氣循環和失業的現象。製造業也如農業一般出現剩餘的勞動力,這些剩餘的勞動力能否被服務業的成長給順利吸收,就成為經濟是否能持續成長的關鍵。
因此當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超越製造業時,就表示進入了「後工業化時代」,服務業的成長壓過製造業的成長,成為驅動經濟成長與降低失業率的主要動力。
(本文待續)
本文封面圖片取材自《New York Hair Salon Provides Free Haircuts To Unemployed》
透過FB專頁訂閱本站文章:追蹤《中間偏左經濟學》專頁
透過Google+訂閱本站文章:把作者 +陳亮言 加入社交圈
透過RSS訂閱本站文章:複製以下網址至您的RSS閱讀器
http://centre-left-economics.blogspot.tw//feeds/posts/defaul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