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輕人不該無所事事,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鐵娘子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曾這麼說。她是對的,遺憾的是,我們這個社會除了放任他們自生自滅以外,似乎提不出任何有效的對策。
這些青年踏入社會的第一課就是學習如何申請失業救濟,有些年輕人可能屈就較低的薪資,未來一旦遭遇經濟不景氣,則很有可能首當其衝,輕易失去他們的工作。在他們社會經驗成長的黃金時期,他們竟然就這樣失去了自信心及取得工作技能的機會。
現在,更多的年輕人處於閒置狀態,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統計顯示,有超過2600萬,年齡為15歲到24歲的年輕人失業,青年失業率從2007年開始一度飆升至30%,國際勞動組織更指出全球有高達7500萬的青年正在找工作。世界銀行的調查指出,在新興市場(emerging market)中有高達2億6200萬的年輕人處在零生產力的經濟閒置狀態。這一切端看你如何下定義去衡量「失業」,廣義來說,全球失業的青年人口甚至跟整個美國的人口一樣多(3億1100萬)。

兩個關鍵因素。第一、西方國家長期勞動需求走低,而停止新聘年輕人遠比解僱資深員工來得容易。第二、在新興經濟體中例如印度與埃及,其勞動市場無法滿足經濟成長的需求,而人口又成長得太快。這在地圖上形成了一道從南歐、北非、中東,一路延伸至南亞的「失業弧線」。富裕國家的經濟不景氣,卻在南歐、北非、中東,南亞造成了青年失業的災難(Youthquake)。青年失業的怒火已經燃燒到中東的街頭,通常在不景氣時升高的暴力犯罪,在西班牙、義大利、葡萄牙伴隨著青年失業率節節上升。
成長能帶來青年就業嗎?
政府通常都希望透過重新點燃經濟成長的引擎,進而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但對於一個債台高築的國家來說,只能淪為光說不練。而經濟成長也不過答對一部分而已!像西班牙或埃及,即使經濟成長了,高青年失業的陰影依然揮之不去。不景氣時期,廠商不斷抱怨青年們缺乏合適的工作技能,這暗示著兩個可能的切入點:勞動市場改革與改善教育品質。這也不是什麼新經濟處方了,但這些政策都需要極大決心與執行力,才有辦法為經濟注入活水。
通常在一個勞動市場相對僵化的國家,青年失業是弱勢中的弱勢,諸如產業被廠商聯合壟斷、新聘員工的高稅務成本、解聘員工的法律限制、過高的最低薪資等等因素,都可能是把青年逼向街頭流浪的元兇之一。南非共和國在撒哈拉以南有較高的青年失業率,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強勢貿易集團的存在、以及聘用與解僱員工的限制太嚴。許多位於「失業弧線」上的國家都設定了高水準的最低工資,以及針對勞動課以過高稅負。像印度就擁有近200條關於工作和薪資的法規。
因此作者個人認為降低對勞動市場的管制不失為一個好的切入點。但這仍然不夠,英國擁有低度管制、較有彈性的勞動市場,但他們依然沒有解決青年失業問題。在情況稍微好點的國家,政府傾向在青年求職過程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德國,是富裕國家中青年失業率第二低的,對於聘用長期失業者的公司,在聘用的前二年,政府給予部分比例的薪資補貼。北歐國家為青年失業者提供「量身訂作的方案(personalized plans)」讓他們能順利進入職場或是進修。但這些方案都要大量經費,失業弧線上的國家恐怕無法複製相同的結果。有一個比較省錢的切入點是強化既有的潛在勞動需求,像是讓小企業更易取得營業執照,多通過建案審查,或是鼓勵延長營業時間等。
過於飽和的研究所學歷
在OECD國家當中,大學畢業的失業率是研究所畢業的兩倍。但這並不代表政府就應該廣設研究所,或是增加碩士畢業人數。在英國和美國,許多擁有碩士學位的青年已開始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了,在北非碩士失業率甚至是大學的兩倍。
關鍵不在於接受教育的時間長短,而是內容。政府必須擴大科技類的教育時間與人數,並且透過升級現有的技職教育以縮短學用落差。德國悠久的技職教育制度和成熟的實習制度(apprenticeship)就是一個例子。其他國家也紛紛跟進,例如南韓引進了「達人學校(meister schools)」、新加坡大幅增加科技學院數量、英國擴大實習制度並改善科技教育。
![]() |
技職實習制度縮短學用落差 |
縮短學用落差的同時,產業界也必須改變態度,有些公司像IBM、Roll-Royce、麥當勞以及Premier Inn,都在重新設計他們的員工訓練課程,但某些公司卻會以員工將來會跳槽當理由,不想為他人作嫁,吝於在新進員工身上投資。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這麼做:例如僱主們可以跟大學合作,委外設計訓練課程以節省成本。透過科技也可以降低成本,例如透過電腦軟體輔助訓練,線上課程也可以幫助實習中的員工使用大學的資源在職訓練。
青年失業的問題這幾年愈演愈烈,但我們還有一絲希望。政府試圖縮短學用落差,廠商開始願意投資在年輕人身上,科技的運用可以降低訓練的成本。這個世界需要一個教育與訓練的劃時代革命才足以解決這日益嚴峻的青年失業問題。
本文譯自經濟學人:Work and the young: Generation jobless,2013年4月27日。封面圖片亦取材自原文。
透過FB專頁訂閱本站文章:追蹤《中間偏左經濟學》專頁
透過Google+訂閱本站文章:把作者 +陳亮言 加入社交圈
透過RSS訂閱本站文章:複製以下網址至您的RSS閱讀器
http://centre-left-economics.blogspot.tw//feeds/posts/defaul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