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一則令我噴飯的新聞:馬英九大甲鎮瀾宮開講被嗆
只好引用下面這段話來好好研究一下…
馬英九隨後座談內容不受影響,暢談開放兩岸服務貿易對台灣好處,他說,3年前與大陸簽訂「ECFA」後,目前對大陸的貿易己由逆差漸漸轉為順差,他強調「開放帶來興旺、封閉帶來萎縮」,重申開放兩岸貿易對台灣是利大於弊。
首先,讓人噴飯的是,就我有印象以來,台灣對大陸的貿易一直是出口大於進口,也就是「出超」,也就是順差。何來逆差轉順差之說,一派胡言!
我的習慣是將香港和中國大陸合計做為對中國的順差,而即使把中國的香港扣除,只看不含香港的中國大陸,的確曾經出現「逆差」,但逆差轉順差的期間也不是在ECFA簽訂之後,根本是一派胡言!
再來,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出超)對台灣真的是件好事嗎?這是個值得誇耀的政績嗎?憑這點就能證明ECFA有經濟療效嗎?以下我用一個樂高積木車的例子來完整論述產業分工的變化,再以此為基礎回答上述的問題。
樂高積木車背後的產業鏈
每個消費者所購買的產品背後,都藏著一條產業鏈,在這條產業鏈當中,全世界的廠商非常激烈地卡位著。假設全球的製造業只生產一項工業製品,那就是樂高積木車。把積木車給拆解後,有四個主要部分:
1. 輪子
2. 積木
3. 馬達動力模組
4. 遙控模組
輪子有輪子的原料商和製造商、積木有積木的原料商和製造商。而比較複雜的馬達和遙控也各自有其製造商。然後由負責組裝的廠商把這四個部件組裝為完成品,然後交給商家販售,這些廠商就形成了產業鏈。
積木車背後的全球分工
在積木車的生產製作過程(製程)中,每個部件的技術含量都不同,例如生產積木的技術(射出成形)是最容易的,輪子次之,但馬達模組和遙控模組的製造技術都相當複雜。
一開始,台灣和韓國是出口積木車完成品的國家,但是台灣和韓國沒有輪子和積木的原料,但中國有這些原料。另外,台灣完全不會做馬達模組,對於遙控模組,台灣只會做訊號的接收端和發射端,其他的技術則不會。
因此全球產業的分工如下:
中國:出口輪子和積木的原料到台灣,進口積木車
日本:出口馬達模組給台灣,進口積木車
美國:出口不含接收端和發射端的遙控模組半成品到台灣,進口積木車
台灣和韓國:向中、日、美進口上述原料、半成品,自行製造接收端和發射端,組裝後出口給其他國家。
其中,製造輪子和積木,以及最後的組裝都是低階技術,遙控模組中的發射端和接收端是中階技術,遙控模組(不含發射與接收端)和馬達模組都是高階技術。
台灣和韓國透過貿易進口原料,克服了沒有原料的先天劣勢,先學會了低階製造,比擁有工業原料的中國先一步工業化,並發展到中階技術,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二。這被稱為經濟奇蹟的原因,是因為當時戰後的經濟學界是預測擁有工業原料的國家會先一步工業化,但台灣和韓國卻令經濟學家跌破眼鏡,靠著出口積木車至其他國家賺取了大量的貿易順差。
改革開放的中國改變全球分工格局
工業化慢了一步的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由於組裝積木車需要大量人力,中國廉價的人力吸引了台灣的積木車組裝廠前去設廠,另一方面,由於語言不通導致管理問題,韓商前去中國設廠的意願較低。台灣組裝廠外移之後,原本組裝積木車的工人們就失業了,他們只好轉往服務業和沒外移的廠商求職,突然多了很多人搶職缺,這讓台灣的薪資開始下降。
隨著中國工人逐漸熟練組裝技術,台灣的輪子和積木製造商發現中國已經有原料和人力了,製造輪子和積木的技術也不難,整個產線搬過去還能省工資和運費,所以也紛紛搬過去了。原本從事輪子和積木製造的工人也失業了…他們要不就學習中階技術去做遙控器的接受和發射端,要不就轉往服務業,於是薪資繼續拉低…另外,這些廠商所聘的文員(行銷、業務、管理等)則被迫前進大陸當起台幹。如今台灣只剩製造遙控器的接受與發射端並出口到中國讓他們完成最後組裝了。
同時韓商因為語言與管理問題未能大量外移中國,低階製造的部分受到極大的競爭壓力,還爆發金融風暴,國家一度破產。低階製造的部分已經倒光,韓商只能專注中階製造,專攻遙控器的發射端和接受端的廠商家數變多,反觀在台的中階製造商數目,還維持原本的數目,競爭壓力較輕。在憂患中的韓商在競爭後,優者吃掉劣者,規模逐漸變大,技術也有進步。
騰籠換鳥的中國與日益進步的韓國
如今擁有豐富工業原料的中國已掌握了低階製造技術,這原本就是經濟學家的預期,只是沒想到缺資源的台灣韓國竟然早一步學會這技術。最終還是把這技術回傳中國了。
但中國不甘於此,龐大的貿易順差是靠數量取勝的,其實低階製造的毛利是很低的,也就是說質還不足。中國開始進行產業升級,用他們的話叫「騰籠換鳥」。中國開始透過勞動條件的要求、工資的提昇,加重稅負的方式逼使台商遷廠至內陸,並吸引擁有中高階技術的廠商進駐。
用低階製造賺得的錢,使中國的可受教育人數增加,技術、知識型勞力也增加了,他們已具有挑戰中階製造的實力!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正如台灣從低階製造透過學習掌握中階製造的技術,中國本地的廠商也具有此種自我學習的能力。若中國追上台灣的技術,台灣就要和中國本地的中階製造商競爭,若技術被反超,則他們甚至就不再需要從台灣進口遙控器發送端、接受端了。台灣的製造業高不成,低不就,連最後的中階製造市場都可能因被中國從技術上趕超而被攔腰斬斷。
中階製造是台灣製造業的最後命脈,能否保命,取決於與中國中階製造商的技術差距,技術差距拉開,則中國必須不斷從台灣進口遙控器的發送端和接受端,而且能維持不錯的毛利,若技術差距縮小,則毛利將下降,對中國順差也將日益縮小。
反觀韓國除了中階技術領先台灣外,也已經具有打入高階製造的實力,韓已能生產完整遙控器模組,也能生產品質一般的馬達模組,韓國已經具備積木車中高階技術部分的完整產業鏈雛形。
台灣對中貿易順差的來源
從上述的例子裡,可以發現台灣對中國貿易順差的來源有二種:
前期:從中國進口原料,出口完整的樂高積木車至中國
後期:從中國進口原料,出口遙控器的發射接收端至中國
前期整個產業鏈除了原料和高階零件外,都在台灣製造,掌握了產業鏈低階到中階的製造,卡到良好的位置,創造了充分的就業機會,經濟欣欣向榮。
後期整個產業鏈除遙控器的發射接受端以外,台商全部移到中國去了,除了台商在中國設廠賺取的利潤外,原本在台勞工的工作機會移轉到中國去了,於是中國的職缺愈來愈多,事求人的情況下,中國工資上升。反觀台灣,職缺愈來愈少,人求事的情況下,薪資不斷倒退。
而中國取代了台灣成為樂高積木車出口國,出口到其他各國。台灣則集中出口遙控器的發射接受端到中國。換句話說,台灣由出口到世界各國變成集中出口中國,這是出口結構的改變,而不是台灣出口競爭力變強。出口的餅,從來都沒顯著地變大,只是從中國賺的部分變多,從世界賺的部分變少,反而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增加了貿易結構過於集中的風險。
韓國也面臨了低階製造被中國取代的危機,但是韓勞和韓商皆是受害者,是命運共同體,韓商要求政府給予暫時補貼苟延殘喘,並趁機努力轉型至中階製造,在共同危機意識和激烈競爭下,原有的低階升級至中階,造成原有的中階製造商的生存壓力,如此一來又逼出了幾家升至高階技術的廠商。
反觀台灣低階製造被中國取代的危機中,台勞是受害者,台商卻是受益者,不旦沒有採取產業升級的策略,反倒是向政府遊說解除投資限制,大量外移至中國,然後用舊有的技術、更低的工資另起爐灶。這就是台灣輸韓國的關鍵。
如果您知道,我們對中國持續的貿易順差,是用失業率增加、薪資水準降低、出口結構集中化、減少廠商技術升級誘因、所得分配日益不均作為代價所換來的,你就不會發出以下疑問:「為什麼馬總統拿出數字說我們對中國持續貿易順差,從中國賺了很多錢,而我卻只覺得我愈來愈窮?」
拿出經濟數據而不深究背後的原因,這種刻意誤導並非經濟學的正道,在我看來只是以經濟學包裝的邪教團體而已。
普羅大眾的感覺才是真正的經濟學。因為經濟直覺是不會騙人的。
透過FB專頁訂閱本站文章:追蹤《中間偏左經濟學》專頁
透過Google+訂閱本站文章:把作者 +陳亮言 加入社交圈
透過RSS訂閱本站文章:複製以下網址至您的RSS閱讀器
http://centre-left-economics.blogspot.tw//feeds/posts/default
其實整個現象從民進黨執政(2000年)起時就有了
回覆刪除當時的台灣之子----陳水扁先生怎麼沒有提出建設改革??
當時的民進黨籍的立委或政治人物怎麼沒有意見??
只是馬英九很不湊巧的"趕上好時機" 整的經濟後遺症等等的剛好在他任內發酵
台灣改革重點在"政治鬥爭"
如果一天不改變
經濟不會好轉
因為大家在決策事情不是理性的思考
而是不理性的為了自己的下一次選舉能不能當選而在決定政策
不要一天到晚拿阿扁來救援
刪除成熟點好嗎
在立院永遠執政的國民黨,主導著一切政策,有個笑話說「民進黨執政那八年,提一百個法案,九十九個要國民黨修改到他們滿意才能通過,剩下那個通過的是因為那天國民黨的委員喝醉按錯了」
刪除如果您不是黨工,先去了解馬英九在留學那「八年」都在幹什麼好事!
刪除八年的經濟後遺症?國民黨交給民進黨時那四十幾年的後遺症呢?
刪除產業外移自扁政府開始,沒有錯。
刪除中國改革開放後,業者便遊說政府開放赴陸投資,當時李政府採戒急用忍。
扁馬兩朝都是開放的態度。使用大量勞力的產業,若是不改變生產技術,唯有工資低廉才能提昇利潤。
業者有強大誘因施壓政府開放。
個人認為「開放」與「戒急用忍」只是經濟問題的表面,重點在於開放後政府後續做了什麼?重點在於「戒急用忍」後,政府後續做了什麼。
扁政府開放赴陸投資後做了什麼?兩兆雙星的產業政策,但徹底失敗。
馬政府繼續開放赴陸投資後做了什麼?簽訂ECFA,成效在哪?
本文已說明對陸順差不宜拿來證明ECFA有經濟成效。
筆者所不認同的是馬政府「門打開,經濟就會好」的經濟思維。
又是阿扁的錯...
回覆刪除樓上
經濟的後遺症大多數要歸咎在馬英九任內
請問馬總統任內有何政治鬥爭嗎?
立委過半又完全執政 何來的鬥爭?
政府官商勾結靠都市升格炒地皮
以為經濟萬能丹是和大陸開放
不用再扯什麼黨的
格局放大吧
發酵需要醞釀,就像老布希整頓後的財政(還因此沒連任),結果是柯林頓在爽,克林頓任內民調還很高(就算出了口交門);然後克林頓的姑息外交和放任葛林斯潘大搞泡沫的苦果就是小布希任內的911+雷曼風暴。
回覆刪除然後小布希也很神邏輯=>我老爸努力救美國讓你爽,你把爛攤子苦果給我吃,那我為什麼要做好給下一任(而且這攤苦果之爛,擺明了下一任會是民主黨嘛~),然後也跟著擺爛。
現在換歐巴馬在吃小布希的善液了~
現任國家會不會好通常跟上任比較有關係=_=",因為現代民主政體的任期就是這麼短...
阿扁一上台就宣告要過苦日子了,可見人根本不是他殺的。
刪除真正的兇手,很明顯的,就是"你等會~"
ECFA 是他簽的 怪在阿扁身上未免太超過了
回覆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大家都很聰明,但談過去似乎沒有甚麼意義,
回覆刪除討論事情必須撇開意識形態,否則沒完沒了,
不管誰投誰的票,都是我們"民主"的選擇,
其實以日本韓國來說,他們畏懼中國強大,
更擔心台灣得利,
反轉腦來探討台灣政治人物對經濟依賴大陸的思考,
真的是台灣領導人短期獲利的揠苗助長,
如果也學日本韓國,存有高度的憂患意識,自己找自己的出路,
絕對比台灣一直錯誤認為有大陸廣大市場可當搖錢樹,
更能發展出危機處理經濟的智慧,
經濟,其實發展到現在,已經沒有太大的學問,
大終將吃小..大企業併購小企業,大財團吃掉小財團,
大賣場吃掉小商店...
如果政治與經濟思考,還沉浸在對大陸迷失上,
不用多久,台灣將變成大陸的代工場罷了,
而台灣人民的我們只是在住台灣的"陸工"...
問題是你不升級,不去大陸,難道就保得住那些低階層勞力的工作嗎?
回覆刪除大陸可不一定要靠台灣才能升級,就像台灣,當初也沒有靠任何人,也是一路走上來。
文章的經濟觀點有些過於政治化。經濟的問題就像水往下流,你沒辦法阻止,只能減慢。
最近十多年來,亞洲四小龍受大陸掘起,都免不了要受到升級的痛苦,吃了不少春藥,
香港靠雙非和旅遊,
新加坡靠大量移民,
韓國靠補貼和官商勾結。
台灣什麼都沒有,也都不想要,只能靠大陸的讓利。
不去大陸? 台灣就能更好? 憑什麼理由? 憑教育? 廣設大學 ?
大學生和文中的低階層勞力能連的起來嗎?(連的起來的就是那些22K的大學生)
不管你怎麼做,低階製造業的出走(或倒閉)是無法避免的。
本文的主要結論: ECFA使失業率增加、薪資水準降低、出口結構集中化、減少廠商技術升級誘因、所得分配日益不均作為代價
所以本文的邏輯,似乎是建議政府不要ECFA,讓沒辦法低階製造業全部倒閉,以更大的痛苦來強迫升級,
這樣大家的薪水才能升高。
聽起來合理嗎?
其實這種voodoo經濟學的想法和現在立刻把最低工資漲到1000/HR 有什麼不同?
要以更大的痛苦來強迫升級,只要調基本工資就好了。
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解釋目前「對陸貿易順差」背後的經濟結構,以及付出的代價。並且預測:若中階製造的技術差距被中國追上,則對陸貿易順差會縮小,並對製造業造成衝擊。
刪除本文淺見以為,對陸貿易順差並非是ECFA簽訂後的結果,不宜拿來做為ECFA有經濟成效的理由。
本文尚未提出任何政策建議,著重在解釋與預測。
關於您提到的調高基本工資的想法不是本文的論點,也不知從何而來,特此澄清。
本文的邏輯應該是政府要主導產業轉型
回覆刪除而不是對大企業減稅和繼續提供補貼優惠(尤其是那些電子代工業)
產業升級本來就是痛苦的
在大家還沒覺悟到往後的競爭時,這些有遠見的政策也是痛苦的
政府要如何把升級之痛盡量無痛是技術問題
但什麼升級都沒做,多是開一堆名目補貼,以為扶植個文創就是高端產業
卻任由GDP大宗的製造業予取予求,延續竹科時代以來的補貼優惠
這不只是消極不升級,更是搶其他人民的錢來補貼企業
其實本文沒有提出「政府要主導產業轉型」的論點
刪除這篇是解釋與預測而已。
相信讀者已感受到這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
也有了尋求解法的念頭
「政府要主導產業轉型」的解法本文沒有提出,但的確有人認同這是一個可考慮方向。
台灣的人就這麼多
回覆刪除高階人才去TSMC,去IC Design, 就沒剩多少了
用中低階的人力能搶到中階與低階的商機
不能說這個結果不夠好阿
這些是事後結果與理論
回覆刪除事實根本是文化決定一切了
台灣跟香港一樣只是個過客文化
大家來避難的,無根無歷史
當世界轉變時,韓國人的團結不記名上街捐獻家裡黃金拯救國家
韓國人社運可以自焚以示民怨
台灣人兩黨惡鬥演戲,為民爭福利?
別想太多爭是為黨為自己
有誰認為台灣是個國家?
政商哪個不就是爭先恐後掏空台灣
縱使有志的熱血人士掌權人才發現官場文化是共犯結構
誰又能憑一己之力撼動這個文化與利益輸送的文化
誰敢擋人財路何況對方又是台灣頂端的財權團體
只要有黨包袱的人絕對沒辦法改變
沒有黨支撐的人又絕對選不上
現在大陸花大錢買通台灣上位者
照歷史經驗賣國者子孫大富貴
您認為現今社會又有幾人會抗拒誘惑並去挑戰貪汙文化?
會成為當權者的人必然是熟知人性與利益輸送的人
您認為這樣的人會去為民抗拒誘惑挑戰貪汙文化嗎?!
看得懂的台灣菁英都噤不吭聲 獨善其身了
默默地大家都會接受中國大陸台灣區了
後藤新平早說過: 台灣人 貪錢 怕死 愛面子
Joe Wang可以不要這麼中肯嗎?但我相信台灣如果還有像格主這種思緒清晰的聲音,或許還有一點希望
刪除中肯!!
刪除真的是中肯,但是我覺得這些 財權團菁英 眼界狹小,看得只是短暫利益,不去找尋長遠優勢,歷史也證明,通常被取代的王朝權貴,在大統一後,就是被肅清或打壓的對象,手段不一定要把公司搞垮,現代靠董事會及股票佔有率就可以把一位大老闆趕走了,,還有大陸的各省間,也都競爭激烈,不是台灣權貴菁英想得這麼簡單,宮廷劇常看就知道,五千年來就是永無止境的鬥爭......
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中國跟台灣的貿易行為 , 當然不是在簽了ECFA之後才開始有的~
回覆刪除用這樣的邏輯推論ECFA跟逆轉順沒有絕對關聯 , 本來就沒有錯~
問題在於中國跟台灣本來就語言相通 , 地緣相近 , 會有這些貿易演變 , 本就是無法阻擋的~~
自古以來商人就是哪裡有利可圖 , 哪裡去~~~ 中國絲路也不是簽了甚麼約定才有的
就算沒簽ECFA , 結果也還是一樣如此.......甚至更糟 , 因為沒有規範~~
既然無法阻擋 , 就必須要有規範 , ECFA就是規範不是嗎?
台灣人老愛講一大堆道理 , 然後得到的結論就是不能跟中國合作~~
其實骨子裡你就是討厭中國人 , 覺得這個國家不可信 , 幹嘛不直說就好了?
你不關心台灣這塊地的未來嗎?你滿腦大中國沙文思想,跟中國合作也要保持自我優勢,如同韓國,保有自我研發優勢,中國大陸才會重視看中你台灣,人要獲得尊重是自己要自立自強,一味想靠人讓利,最終反被中共及大陸百姓瞧不起
刪除